冬奧氛圍漸濃,北京冬奧會即將進入最后的倒計時階段,人們的冰雪熱情也早已被點燃,迫不及待想奔赴這場冰雪盛會。
早在2014年,國務院就發布了《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》(一般被稱作《國務院46號文件》),文件提出:“以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為突破口,促進健身休閑項目的普及和提高。制定冰雪運動規劃,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一批冰雪運動場地,促進冰雪運動繁榮發展,形成新的體育消費熱點。”
借著冬奧的契機,全國上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啟了氣膜冰上體育運動館建設,這無疑是對上述文件精神的一次創新型實踐,也為人們赴冰雪之約、享受冰雪運動提供了更便利的場所。
在大眾眼里,冰雪運動通常是北方人民的專屬運動,想要享受冰雪運動帶來的歡樂,除了要滿足“地利”、“人和”的條件,更要依賴“天時”。畢竟如果天氣不夠寒冷,室外的冰雪場地實在無法正常開放供人運動和游玩。而室內冰雪館由于建造和運營成本過高,數量也算得上寥寥可數。
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,出現了一種名為氣膜冰雪館的新型冰上運動場所。氣膜冰上運動場館的出現打破了種種客觀條件對冰雪場地的限制,隨后迅速在全國各地成功布局。
比起室外冰雪場地,氣膜冰上運動中心室內氣溫相對暖和,冰面也更為平整,館內還配有過濾PM2.5的防霾除塵設施,這些優點對于滑冰愛好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。
而對于場館建造者來說,選擇以充氣膜的形式來建造冰雪館,能節省不少開支,達成更優的經濟效益。因為氣膜冰雪館建設周期短,總體造價和運行能耗遠低于傳統室內冰雪場館,可實現全時智能化運行,后期的維護保養也簡便易操作。
氣膜冰上運動中心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冰上運動普及,既擴大了冰上運動的影響力,也滿足了民眾對冰上運動消費需求,還豐富積淀了冰上運動文化,為冰雪運動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補上了關鍵的一環。